close

書名:溝通大師教你拿回情緒主導權

作者:田中千尋∕著;郭欣怡∕譯;2014初版 采實文化 出版

 

感謝小滴推薦這本好書!幾經掙扎後還是決定整理N年沒寫的讀書筆記

在正文中主要是整理書中重點,重新排列了段落在書中的位置,以方便融會貫通。並部份修改句子以簡潔表達概念,除了【】內的文字是我的閱讀心得以外(但部分是書中本身的標題,大家應該可以區分得出來),其餘皆是由書中文字修改而成。

抓到要領就會發現書中重複描述同一個重點,實際案例只截取重點文字,要看作者怎麼舉例還是得找原書深究。

 

【前言部分節錄並修改自博客來的書本試讀
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46869

另外,書中有部分解釋不清與翻譯文字錯誤,下面直接做修改】

 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這是一本教導各種人際溝通的書籍,呼應「90%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造成的」,作者認為探究煩惱的原因,根本皆來自「溝通不良」。即使看似與「溝通」毫無關聯的「健康」問題,有時也是因人際關係不良而造成心理壓力,最後反映到身體健康狀況上。

 

    「 換個角度看事情,你將不再容易受傷」

 

    作者曾於NLP(神經語言程式學,Neuro-Linguistic Programming)的世界權威羅勃‧帝爾茲Robert Dilts博士門下學習。

 

    「人類大腦有數個不同的『思考邏輯層次』,當『自己的思考邏輯層次』與『對方的思考邏輯層次』有所出入,就極易導致溝通不良」

 

溝通不良的原因:

1. 對方未正確傳達自己的意見

2. 自己未正確接收對方的意見

 

「溝通」需要學習,沒有人天生就會。

 

人類大腦的【五個思考邏輯層次】
  層次1「環境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周遭的環境
  層次2「行動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自己採取的行動、行為
  層次3「技巧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技術或相關知識
  層次4「價值觀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執念、信念
  層次5「個性特質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自我特質、獨特



羅勃.帝爾茲博士Robert Dilts的「神經語言邏輯層次」研究中,尚有層次6,但因本書主要探討人際溝通的煩惱,因此將集中解說以上五個層次)

【於是我查詢了完整的六層次,第六個層次是精神層次上的自我實現】

 

【沒有完美圖片又難以取捨,再加上自己懶得畫的後果(再不克制就變成報告NLP了)】

 

 

人類大腦的思考模式如下:當事情發生時,自然就會與這五個層次中的某一層做連結。然而,一旦與錯誤的「層次」連結,就會將不必要的煩惱「變成」自己的煩惱。換言之,幾乎所有人的煩惱都是「自找的」。

 

 人類大腦的【五大思考邏輯層次】可再分為二:

  .層次1「環境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肉眼可看見的事物)
  .層次2「行動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肉眼可看見的事物)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  .層次3「技巧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)
  .層次4「價值觀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)
  .層次5「個性特質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)

 

 

 

許多「溝通不良」的狀況,皆起因於無法區分層次12「肉眼可看見的事物」與層次35「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」,造成溝通上的差異所致。

 

【正面解讀時】
  無論哪個層次受到讚美,都會很開心
  當肉眼可見的「環境層次」與「行動層次」獲得讚美時,會自動將喜悅提升到肉眼無法看見的「技巧層次」、「價值觀層次」或「個性特質層次」。

【負面解讀時】
  不以肉眼無法看見的「技巧層次」、「價值觀層次」、「個性特質層次」來做解讀,而是以肉眼可看見的「環境層次」與「行動層次」解讀,試著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與行動模式,早日擬定改善對策,不自尋煩惱。

    許多人就算明白這是因為自己所處的環境不佳,或是採取了錯誤的行為所致,還是會自動解讀為自己的錯(把問題提升到肉眼無法看見的「技巧層次」、「價值觀層次」或「個性特質層次」,最後做出傷害自己的事,無法為追求下次的成功,提出有建設性的解決對策。

    若不改變「環境」與「行為」,人類便無法真正改變。

「自我偏見」太深,不但奪走快樂,也失去健康

壓力與不安也會帶來疾病,「放下」就能開始痊癒

學會「解讀」他人的話,你將不再為人際關係煩惱

無論發生什麼事,都別急著「否定自己」

 

幾乎所有煩惱都是因為自己「想太多」、「會錯意」及「誤解」而造成的。

「對方懷抱惡意,故意施加壓力給自己」時,才會導致溝通不良。
「溝通不良」多因「雙方行為或發言,都以自身的想法層次為出發點」,並同時造成「不同的解讀」所致。

「只要能夠丟掉自以為是的偏見,溝通就會更順暢。」
無論身處何種環境、他人如何對待你,即使犯了錯……,你的「存在價值」與「重要性」,是永遠不會改變的!

 

【九大溝通場景】

 

「肉眼可見的事物」與「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」妥善做區隔,並學習適當的說話方式,培養解讀智慧。

一、【責備/被責備】

 

(1)責備或警告者

1. 將意識集中於負責人的「行為」,或是執行工作的「環境」等「肉眼可見的事物」層次(憤怒來自這個層次),才能配合「對方真正遇到的問題」,提出「具體的建議」。

2. 具體說出「想法」,拐彎抹角無法解決事情:將自己實際「看見的事情」告訴對方,或許對方就會立刻修正「無意的行為」。

若將對方「無意的行為」與「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」層次(技巧、價值觀、個性特質)做連結,逕自解讀為「對方討厭自己」,不安全感的糾結蔓延,導致「責備別人」這件事變得越來越可怕。

3. 責備對方的「個性特質層次」,無法解決任何事情。

4. 責備的一方應做出有建設性的發言,才能使對方的問題獲得改善。

5. 不用「你」當主詞或是「你是」開頭,避免傷害對方,並提供更明確的指示:(以下舉例)

●醫師在告知病患罹病時,避免使用「你得了XX」的句子告知對方,因病人易將聽到的事實與「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」做連結(你=XX),而感受重大打擊。

「我們在你的胃部發現癌細胞,所以我們來處理癌細胞的部分吧!」如果只著眼於「肉眼可見的事物」,便能在宣告病情時,將對方的傷害減到最低。

●「你錯了」改成「你的交涉方式出了點問題」

●「你有問題」改成「你來的時候出了點問題」

 

(2)被責備或被警告者:

1. 容易將單純的「環境層次」與「行動層次」的問題,解讀成「自己的個性特質被責備」。仔細思考便會發現只是針對肉眼可見的環境或行為層次,並非否定人格,內心就不會受到不必要的傷害。

2. 勇敢地向對方請教「被責備的理由」,就會知道「我的人格並沒有遭到否定」。

3. 當自己犯錯而遭受責備時,請從「肉眼可見的事物」中,找出「對方著眼的問題點」。絕對不要以「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」層次,去解讀對方的句子。

4. 人類的天性,只會從「肉眼可見的事物」層次來評斷一個人。

 

(3)「無法成長的公司」與「持續成長的公司」經營團隊的個性特質

 

忘記過去的「成功」,才能成長

人們容易將「曾經發生過的事情」與「自己的個性特質(人格)」做連結

 

●無法成長的公司︰

1. 將「過去的成功經驗」(自己達成的實際成績或成果)納入「個性特質層次」中,認為「自己過去的成功=自己的個性特質」。

2. 領導者認為︰放棄過去成功的經驗,或以完全不同的方法來執行某事,就如同否定自己。

 

●持續成長的公司︰

1. 時代隨著潮流不斷改變,「過去的成功經驗」或「經驗法則」不一定適用於現在或將來。有時必須全盤推翻,尋求新的應對方式。

2. 不在自己的個性特質因素內加入「過去的成功經驗」。他們認為「過去的成功經驗」只代表「到目前為止曾做過的事情」

3. 對「變化」樂在其中

 

從廣泛的知識與經驗中學習,並以此為參考、擁有自信等,都是好事。但是「成功經驗=自己」這樣的想法,不符合現實。

 

「你將從一個成功經驗中,發現更大的潛能,挖出更大的寶藏。」


二、【讚美/被讚美】

 

(1)讚美者

1. 指出具體的行為,再給予讚美或表達感謝(針對「肉眼可看見的事物」

2. 當對方完成某行為時,抓準時機讚美對方(讚美「行為」

3. 雙方建立互信關係後,無條件讚美對方的「個性特質層次」,也就是讚美對方的「人格特質」,代表一種「認同感」。(讚美「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」

 

(2)被讚美者

1. 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被讚美時,可以試著詢問對方被讚美的理由,減少溝通上的誤解。

2. 每當有人讚美你時,先敞開心胸,向對方表達感謝。

3. 習慣接受讚美後,快樂將無所不在(表現謙虛的同時,也請提升對自己的評價)。

4. 貶低自己的謙虛話會被大腦聽見,帶領你朝消極的方向前進。


三、【道歉/接受道歉】

 

(1)道歉者

1. 道歉是承認「錯誤行為」,並非否定自己。道歉是一種行動模式,屬於肉眼可看見的部份。

2. 「『錯誤』並不是指我自己本身,而是我所採取的某行為錯了」。

3. 真心道歉才能贏得人心,機會也將不斷湧現。

4. 「道歉」是人際溝通中,扮演極重要角色的潤滑劑。

 

(2)接受道歉者

1. 無法敞開心胸接受別人的道歉,是因為心中存有一些固執的想法。

2. 「無法原諒對方」的你面臨的問題,癥結點在於把環境與行動層次連結到「肉眼無法看見的層次」

3. 就算再痛苦,也別傷害自己。只要活出自己,便能欣然敞開心胸,接受別人的道歉,並且能夠在短時間內找到最佳的改善方法。

多數義大利人不把另一半外遇的原因與侵犯自身人格連結在一起,而能在短時間內再次墜入新戀情,是因為他們不把「被背叛」與「自己的魅力與價值」做「因果連結」。

他們能冷靜地回顧過去的感情生活,並了解雖然無法再一起生活,但當時的他(她)也是有著某種優點的。

而義大利人之所以能夠攜新的另一半與舊情人會面,也是因為他們能夠將「當事人的行為(肉眼可看見的事物)」與「自我特質(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)」做清楚的切割。

 


四、【交付工作/接受工作】

 

    最佳的「交付工作」與「接受工作」的方式,就是「一起思考解決方法」。

    在事前將「交付工作的理由(被交付工作的理由)」以「肉眼可看見的事物」層次(環境、行動)解讀,避免雙方的誤解。

 

(1)交付工作

1. 透過具體的形式,清楚告知被交付的人「理由」與「目標」

「因為以前你曾經漂亮地完成這個工作,所以想把這個工作交給你,請你務必幫忙。」

「你所處的環境十分適合處理這個工作,請你務必幫忙。」

2. 從「環境層次」及「行動層次」的觀點,充分向對方說明「自己無法勝任的原因」以及「想交付給你的理由」,以獲得對方認同︰

「關於這個工作,因為你比較熟悉,而且也有相關經驗,所以我才想請你幫忙」(行動層次)

「由於我們的客層較為年輕,我認為你比我更適任這個工作,因為你掌握了更多元而詳細的資訊。」(環境層次)

「我明天之前必須完成這項工作,但我認為單憑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,是不可能在時間內完成的,我希望你可以幫助我。」(環境層次)

 

(2)接受工作

1. 開口詢問以確認自己被交付工作的理由與對方的用意,去除心中的不悅與壓力。

2. 清楚告知對方自己感到困擾的原因,並針對問題點作良好的解決對策


五、【幫助別人/尋求幫助】

 

「幫助」並非不信任,弄清楚便能遠離壓力

人類終究無法看見「對方的內心(肉眼無法看見的部份)」,就算親眼見到,也無法保證永遠不變。

當你主觀地認為「他一定是這麼想的」,這種推測其實是與事實背道而馳的。

大部分的人習慣「依照自己的喜好」對事情下定論,只要你「喜歡某人」,無論他採取什麼樣的行動,你也會對該行動產生「好感」。藉由幾次反覆循環,你便會越來越喜歡對方。

假如你「討厭某人」,不管他採取什麼行動,你也會自然地將「討厭」的情緒加在對方的行為上。

 

(1)被幫助者

人類總喜歡任性地將「肉眼可看見的事物」與「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」做連結,並擅自下定義。因此,當負面情緒湧上心頭時,請仔細思考原因。

 

1. 產生負面情緒時,不妨先想想「是針對我還是事情」。

2. 不把「行動層次」的幫助,解讀成「個性特質層次」。

3. 不安、生氣等負面情緒,常是因為「想太多」。(切割「肉眼可看見的事物」與「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」,把思考單純化。)

 

當你被某人刺傷了肉眼無法看見的「個性特質」時,請記得,一切都是「自己傷害自己」,只要換個角度思考就能解決。

 

(2)尋求幫助者

    被幫助,並不代表能力不足。

 

1. 「尋求幫助」屬於「行動層次」,所以請將他與自己的人格特質做切割,你的存在價值並不因此受威脅。

2. 人類喜歡被依賴,也喜歡幫助別人;面對「自己辦不到的事」,「求救」是天經地義的。

3. 「尋求幫助」是提升能力的第一步。

 

伸出援手的一方,不可否定對方人格,思考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,將原因歸類於「環境層次」與「行動層次」,就不會把「尋求幫助的人」與「沒能力的人」劃上等號。


六、【拒絕/被拒絕】

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,還是無法透過「肉眼」看見對方的心情與想法。

每個人的背景都不一樣,「想法」當然也不同。

與人溝通前必須先明白「我們無法了解別人的想法」的現實狀況。每個人的生活體驗,以及從中衍生出的意見(解讀)幾乎各不相同。

人類的「想法」是由「實際發生,肉眼所見的事物(經驗)」反覆累積成「肉眼無法看見的想法(解讀)」。

當我們遇到自己「無法認同的想法」時,不要立即批評或覺得對方奇怪,應該先瞭解他的思考背景,詢問︰「為什麼你會產生那樣的想法呢?」

 

(1)拒絕者

1. 從「環境層次」與「行動層次」的角度切入,將「肉眼可見的理由」說明清楚再拒絕對方。

2. 不得已必須拒絕時,一定要說出「具體的理由」。

 

(2)被拒絕者

1. 「被拒絕」、「遭受反對」的原因,幾乎都出自「環境層次」與「行動層次」。亞洲人比歐美人易於把以上兩件事與「個性特質層次」連結。

2. 「反對」也是一種溝通,未必是壞事。喜歡與人辯論,認為「有反對聲音才有趣」的一群人,因為了解「意見遭反對,不等於人格被否定」,所以他們總是樂此不疲地提出反對意見。

 

往上看、抬頭挺胸,能減輕壓力。

情緒與身體的動作是連動的,當人們感受壓力時,目光會自然朝下,身體姿勢也會往前傾,變得垂頭喪氣。因此,只要改變目光與姿勢,就可以緩和壓力。


七、【主管/部屬】

人類最討厭的就是「被當空氣」,潛意識中存在著如此的需求︰「希望有人注意自己,並且把自己放在心上」。(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,透過「語言」和「態度」清楚表明某人的存在價值

 

(1)主管

1. 主管要接受部屬的「個性特質」指導部屬的「環境層次」與「行動層次」時,先積極接受部屬的「技巧」、「價值觀」、「個性特質」的差異,才能換得好表現。

2. 「團結」是接受彼此的不同後,努力完成一件事。每個人的不同能激盪出不同的想法,彼此得以補償、學習。因此追求團隊成長時,認同彼此的差異也很重要。

3. 在尊重部屬人格與價值觀的前提下,改善他們的行為層次想法,藉由提高「工作效率」,就能獲得更好的成果。

4. 擁有「相同的經營理念」十分重要,但只需與部屬共享「工作的行為準則」即可,不需要讓所有的部屬皆具備相同的個性特質。

5. 一個不會批判部屬人格、個性特質的主管,才可能獲得良好的工作成果;無法接受部屬人格特質的主管,永遠無法帶出成功的工作團隊。

6. 指導部屬的前提是,必須先認同部屬的「個性特質」,透過言語讓他知道你對他的認同。

 

(2)部屬

1. 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時,必須先認同「包含我在內,人人都有優缺點,都只是平凡的人類」這個想法,並且接受對方,才能使工作氣氛更融洽。

2. 從「打招呼」、「面帶笑容」開始作應做的事,為自己加分。(一個人(主管)只能透過肉眼能看見的行動(動作)評價別人(部屬)


八、【父母/小孩】

用讚美化解反抗

站在孩子的立場調整「溝通不良」的部份實在很困難,所以建議還是從「父母」開始做起較恰當。

世上所有的孩子都是從父母身上學習「溝通方式」,當孩子日後為人父母時也極易對自己的孩子做出相同的事。

 

(1)父母

1. 對孩子而言,「你很棒」、「你很努力」的簡單讚美,才是母愛的表現。

2. 孩子表現好時,一句「你好棒」比任何禮物都受用。適當的讚美很重要,而且當孩子的成績再不理想,也絕對不能否定他的人格。

3. 當孩子年齡尚小時,具體指責其「行動層次」,也可能傷害他們幼小的心。

4. 孩子的溝通能力尚未成熟,還無法將「被責備的原因(行動層次)」與「自己的人格(個性特質層次)」做良好的區分。

5. 遭受孩子反抗時的感受化為語言,單純將「自己的心情」告訴孩子。

6. 必須以「對方還年幼,理解力尚不足」為前提,並常常向孩子們展現「無條件的愛」

7. 只針對「錯誤行為」罵孩子,不否定人格

8. 責備孩子後,也要擁抱孩子,是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與認同。當義大利的孩子做出「不可以做的事情」時,母親雖然會針對「不可以做的行為」責備他,但是責備後還是會擁抱孩子,宛如什麼事也沒發生過,快樂地與孩子一起用餐。孩子便能知道「我被罵是因為做了○○事,不是爸媽討厭我」、「爸媽是認同我的」,因此他們能夠接受父母的管教。

【這也是考驗大人的EQ能力,因為學習是從模仿開始,只有在大人情緒穩定能自我控制良好時,才可能要求、指導孩子控制自我情緒。】

9. 與別人意見不同時,必須明白「我的人格並未被否定」。當父母和小孩皆能保有自我(自己的個性特質),就不會因責備而受傷,更不會因此憎恨別人。這些孩子長大後,就算開會時因為意見不合,而與人展開激烈的辯論、大聲與對方說話;會議結束後,還是能若無其事地與對方一起用餐。

 

(2)適性教育︰為了培育出適合每個孩子成長的學習環境而做的教育改革

●以「環境層次」與「行動層次」的層面來執行︰不讓學生從早到晚都在書桌前唸書(環境),而是考量均衡的學習,盡量減少讀書時間(行動)。

 雖然給予孩子較多空間,但若不教導孩子如何擁有「自我」,他們將淪為脆弱的人類

「培育性格活潑的孩子」是所有父母共同的願望。但讓孩子「隨心所欲的行為」,與「無論發生何事,都不盲目從眾、保有自我」這種關乎個性特質的部份,是完全「不同層次」的事情,父母不可將二者混為一談。

 否則,當事情發展不如孩子所想(環境),他們很容易就會立刻認為自己未獲認同,或者覺得「我是個什麼都不行的人」。

 

【這個部份點出了現在教育的重要盲點,也是檯面上與檯面下的教改總是碰壁的主要原因。但個性特質的教育是從小開始的「自我認同」,長時間陪伴在身邊的養育者是影響孩子人格發展的主要角色。】

 


九、【男人/女人】

 

讚美,別只是說場面話——認同對方的「個性」,是贏得異性緣的關鍵。

學會自我肯定,就不易為情所傷——肯定自己,就算分手也能坦然。

 

1. 人類對於「能夠全盤接受自己、認同自己」的人,總能抱持善意,對方也會漸漸喜歡上自己。

2. 假如你認為某人的待人處事方式十分值得肯定,請針對「肉眼無法看見的部份」讚美對方。再告訴對方自己為何會有這種想法,以「肉眼可看見的部份」向對方詳細說明。(面對不習慣接受讚美的人,若不以「肉眼可看見的部份」說服,則對方易以為你在說場面話)

3. 給情人一個專屬暱稱,拉近彼此的距離。

4. 比起外表與身材,決定一個人受歡迎與否的關鍵,最重要的是「主動或被動」。無論外表如何,「肯定自己」、「有行動力」的人,通常較受歡迎。希望感動別人,自己就必須先動起來。當我們對某事(或對象)產生興趣時,就應該有所行動。假如一直處在被動狀態,很難對某事產生較深的感動,而且也無法將感動傳達給別人。若將「你的笑容很美」這句話放在心裡,對方永遠都無從得知,而且時間也將一分一秒地白白流逝。

5. 受歡迎的人,除了讚美對方,也會從「環境層次」及「行動層次」的角度,將自己內心的感受以「眼睛看得見的形式」來呈現。

6. 只要用積極、正面的態度,告訴自己「我是個受歡迎的人」,同時正面解讀自己的「個性特質」,無論被多少人甩,也不會受傷。【這句話的前提是︰以心理健全的方式解讀】

7. 切割「行動層次」與「個性特質層次」,把交往不順利歸因到行動層次:「因為對方有某些考量」、「因為彼此的相處方式錯誤」。即使被異性甩了,只要每次都能讓自己有所成長,總有一天一定能夠感動對方。

8. 當你能夠正面積極地看待事物後,就算發生不如意的事,你也能夠打從心底了解,這只不過是「行動失敗」,並不代表自己的人格也遭到否定。因為人類必須藉由自己對於目標所採取的行動,進而獲得想要的「情緒」。

9. 不讓自己後悔,才能感動人心。「就算被拒絕,也不會傷害自尊心」。

 

◎結語

 

    迎合別人,並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。

 為了避免因為「溝通不良」而引起不必要的困擾,請務必牢記:「你的存在十分重要,而且也受人尊重。」

 

 從痛苦經驗中,學習「個性特質」的重要性,深刻了解「我的存在是最寶貴的,假如連自己都無法認同這點,誰都可以傷害我」的真理。

 外貌,不能決定你的價值。

「不管有沒有頭髮,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是不會改變的。」

「沒有人可以否定我的人格特質,我存在的重要性永遠不變。」

「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樣,無法走出痛苦,所以我想告訴他們,一定要『有勇氣』,同時也要『相信自己』。」

 

將目標意識放在「如何向外界展示自己最耀眼的個性特質,並且對世界有所幫助」時,也活出了最閃亮的人生。

這就是在五大層次之上,更上一層樓的層次(第六層次):當事人在完全掌握自己的個性特質後,能夠毫不設限地將自己的人格特質活用於全世界。創造生命中最美的時刻,同時也能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。

 

不論自己處於何種環境、被如何對待,即使做錯了事——「你的存在與重要性」是不會改變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endy 的頭像
    Wendy

    徜徉在天地間的無雨雲

    We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